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近日在接受采访时,清晰地表达了华盛顿对当前中俄关系的深切忧虑,称“不能让俄罗斯成为中国的跟班”。
鲁比奥警告称,如果莫斯科成为北京的“永久初级伙伴”,正如“北极熊给熊猫当宠物”;而两个核大国一起与华盛顿对抗,将对美国带来难以想象的麻烦。

这一发言迅速引发了外交界的热议,鲁比奥的策略意图显而易见:试图淡化、弱化中俄之间的关系。
这番话不仅揭示了美国对中俄关系的深度关注,也反映了华盛顿在地缘政治上最深的焦虑。然而,这种呼喊在中方看来,恐怕只是“徒劳无功”。
【鲁比奥的“尼克松操作”梦】
鲁比奥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,他提到了历史上尼克松总统的“逆转”策略——拉拢中国,对抗苏联。
鲁比奥似乎寄希望于通过类似的策略,来削弱今天的中俄联合。然而,殊不知,时代已经变迁,国际局势的复杂性远超鲁比奥的认知。
实际上,正是因为美国切断了与俄罗斯的联系,这才使得莫斯科更加依赖于中国。也正是美国对中国的打压,让中方与莫斯科的交往愈加频密。
可叹的是,他并未意识到,试图将中俄关系无限制地二元化,反而可能将美国推向更为边缘的地位。
鲁比奥,这位曾被中国两度制裁的“反华急先锋”,在就职典礼的香槟泡沫尚未消散时,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的全球巡演——
从巴拿马运河边的恫吓,到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咒骂,再到对中俄关系的离间,活脱脱一具披着现代外交官外衣的冷战僵尸。
当巴拿马总统托里霍斯被迫宣布暂停对华基建合作时,鲁比奥脸上胜利者的微笑还未绽放,就因飞机挡风玻璃破裂被迫返航——这或许是天意对政治讹诈最辛辣的讽刺。
【中方反击:挑拨离间的徒劳】
对于鲁比奥的言论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迅速做出回应,强调中俄关系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影响,并指出美国对中俄关系的挑拨离间“完全是徒劳的”。
林剑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中方对美国干预的不屑,与其说这一回应是外交辞令,不如说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有力反击,更是一针见血的现实主义。
鲁比奥显然低估了两国之间的内生力量和共同利益。正如林剑所言,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,中俄关系都将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发展。
鲁比奥的逻辑链条本来就很滑稽:美国过去数年对俄罗斯实施数千项制裁,试图将其逼入绝境。
如今却又突然担心俄罗斯“过于依赖中国”,于是高呼“美国必须与俄罗斯建立关系”。
这种既要、又要、还要的“战略焦虑”,活脱脱上演了一出美式霸权逻辑的“精神分裂”大戏。
【鲁比奥的乌托邦设想与现实的对立】
美国试图离间中俄的底层逻辑,暴露了其对多极化世界的深刻恐惧。
在鲁比奥的乌托邦设想里,如果能够把俄罗斯从中国的影响里抢夺出来,无疑是一个理想的结果。
鲁比奥还把这种战略摇摆包装成“反向尼克松”策略,试图复刻53年前尼克松拉拢中国制衡苏联的“神操作”。
但是,从尼克松到鲁比奥,华盛顿始终迷信“大国平衡术”,却始终不愿承认:美国的力量相对已经越来越弱了。
更具黑色幽默的是,美国军火商正在乌克兰战场测试新无人机,而这些无人机的芯片与配件几乎都来自中国。
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产业链依存,把华盛顿的“脱钩断链”变成了全球化的冷笑话。这种技术鸿沟的代际差,或许才是“徒劳无功”的真正底牌。
就像20世纪的日不落帝国在电力革命中步步落后,今天的美利坚也难以读懂东方文明的发展密码。
【21世纪大国博弈的照妖镜】
另外,鲁比奥把中美关系形容为“21世纪的本质事件”,这句话倒是暴露出美国精英层的认知进化:终于从“历史终结论”的狂妄,到“多极化不可逆”的被迫清醒。
但是华盛顿的思维仍然停留在“打地鼠”式的霸权惯性里——打压中国时拉拢欧洲,孤立俄罗斯时讨好印度,如今又想联俄抗中,活像一只在热锅上乱窜的蚂蚁。
德国《明镜》周刊尖锐指出:“美国正在用19世纪的战术,应对21世纪的棋局。”而鲁比奥那句“我们在外交中失去了成熟和理智”,倒成了对美国自身最精准的批评。
从巴拿马到东京,从能源矿产到5G技术,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沉迷于冷战剧本不能自拔,却对世界百年变局视而不见。
鲁比奥及其同僚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新的世界环境,试图把国际关系继续置于乌托邦的幻想之中,不免退化成手持旧地图的迷途旅人。
【结语:徒劳的追逐与无法逆转的现实】
鲁比奥的“逆练Nixon操作”虽然充满政治幻想,却无法掩盖现实的冰冷。正如王毅外长不仅告诫过他“好自为之”的四字箴言,还忠告过他——“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”。
相比美国外交辞令中泛滥的“自由”“规则”等空洞指称,中国用“内生动力”和“发展战略”等务实概念,构建起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。
任何大国,唯有保持理智,方能稳步迎接未知的未来。
发表评论